环保风暴没有停止,而是越来越威力大,各地区环保机构仿效中央环保督查,开展地方环保督查,在一次次的督查中发现了众多问题。多年沉淀下来的环保问题在环保风暴的席卷之下一件件被亮出来并铲除。
从各地被发现的问题本身来看,中央环保督查就很有必要进行清扫;从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来看,中央环保督查是“快刀斩沉疴”的利刃;从绿色未来建设层面出发,中央环保督查是传导治污压力的有效突破口。
严抓严打严问责 环保督查“雷霆之力”定绿调
自中央环保督查开启全国巡检至今,关于“到底亏没亏”这个话题好像就一直没有消失过。有人说,环保督查过境搞得人心惶惶,开厂的,搞制造的,做工业的都要绷紧弦。更不要说,环保督查清扫过后,“整改”、“限产”、“停产”的不在少数。
往小了说,企业生产遭受了损失,往大了说,地方经济受到了影响。但实际上,这样的言论本身就在说明一些问题,比如散乱污企业一直存在,很多工业生产依然维持旧有的排污方式,地方“绿色GDP”占比不足等等。而这也同时反映出,中央环保督查的存在很有必要。
中央环保督查是压实环保责任的先锋军。一直以来,地方环保工作有积极的也有不积极的,有主动揽责的也有敷衍了事的,这也导致地区之间在环境保护各项措施实施方面有不小的差别。环保督查入驻最大的改变是让地方直面治污压力,问责不是目的,督改才是根本。
中央环保督查行动是民之所向。自督察组进驻,关于移交了多少案件,关停了多少企业,约谈了什么干部,处罚了哪些工厂,这样的消息不绝于耳。这也是“环保督查影响地方经济和工业生产”说法的主要缘由,但是更需要看到的是,多少群众积极举报违规排污,多少居民对整改结果拍手称赞,多少村容市容得到了大幅提升。
中央环保督查倒逼绿色转型。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都要向着节能、低碳、绿色、环保转型,这个理念逐渐变得耳熟能详,但是距真正实现仍是任重道远。添加环保设备,改进生产工艺,调整制造体系,运维净化处理设施等都意味着加大工业成本。所以,在倒逼清洁生产的过程中,环保督查以“督”为名,查“污”之实,倒逼工艺优化和管理升级的引导作用不可或缺。
中央环保督查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严”字贯穿始终,是为了让“绿”成为常态。排污企业夜间生产,督察小组就错峰打击;排污企业查完后关闭环保设备,督查小组就杀个回马枪;排污企业隔段时间“重操旧业”,督查小组就制定“回头看”策略……花式避查终无果,可见环保督查确实“动真格”,严抓严打严问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充分感受到了“雷霆之力”。
中央环保督查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践行者。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树立长远可持续的发展思想,这也许短期内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环保督查制度的出现正是为了加快传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督政与督企并举,双向改造经济对“量”的追求,转而围绕“质”的核心实现发展方式的跨越。
中央环保督查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推手。仍回到之前提到的成本问题,无论是从人力、物力、财力还是精力的角度上来看,环保督查行动都全面影响到了国家、地方和企业三方。但是专家已经给出另一个说法,即这符合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实现质量、效率和动力的三重变革很有必要。
要依法化,要常态化,要长效化,这都是中央环保督查在未来改进的方向。而唯一不需要质疑的就是,环保督查到底给地方和企业带来了什么。注入绿色新动能,增强企业活性,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环保督查不仅不会给整个产业带来损失,还会带来长远利益。
就以制造业为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高世楫已经表示,环境监管对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而针对人们关心的“一刀切”问题,环保部公开表态,支持遵纪守法的企业,坚决反对“一刀切”。监管的未来会走向精准化、规范化,也会对重点对象展开重点督查,并且实现“绿色+智能”的深度融合。